在浙江温州,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位老人的故事:
他叫余上忠,35年来,他和妻子先后收养了12名弃婴。今年75岁的他,打过零工,做过游医,还当过多年的殡仪馆运尸工。也许是见证过太多的死亡,让他更能理解生命的脆弱和可贵。
两个人省吃俭用,除了打工赚钱,甚至乞讨、捡破烂,希望将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后来,有些孩子陆续被人认领走,如今,留在他身边的5个女儿都长大了,而今,最小的两个孩子今年也同时考入大学。
35年间,收养12个“女儿”
今年75岁的余上忠,黑瘦硬朗,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褶皱。
老余30多岁才娶上老婆,婚后10年一直没有孩子,便和妻子商量想收养一个女儿。老余40岁那年,他去邻县工作,碰到一户人家不要刚出生的孩子,他于心不忍,便把孩子抱回了家。这个孩子就是老余家的大女儿,取名余彩松,可老余并不轻松,毕竟,家里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人儿。
4年后,老余在回家途中看到路边有个纸箱,里面的婴儿双目紧闭,没有生气,似乎是个“死婴”。老余平时有帮人料理后事,二话没说,准备把纸箱里的“死婴”带回家安葬,没想到老余回家后,却发现孩子还会喘气,他和妻子赶紧帮孩子洗澡,细心呵护之下,这个婴儿终于活了下来。
“生下孩子,随便将他们扔掉,罪过啊!”老余回忆起往事,摇着头叹气。
余家老三也是装在纸箱里的孩子。那时,老余家里已经有两个孩子,生活十分窘迫。当老余看到老三时,心里犹豫,可老余的妻子不忍心,于是他们把这个孩子抱回了家,“我知道日子困难,但这些孩子都是人命啊。”
“别人都不愿意要,不然孩子早就抱走了,可如果真没人管,肯定活不了的。”虽然家里压力大,看到弃婴的时候,夫妻俩还是狠不下心不管。渐渐地,老余家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有人会专门把孩子包在纸箱里,放在老余的家门口。
最终,老余总共收养了12名弃婴,全部都是女孩。“有些孩子被她们的亲生父母带走了,有些孩子被其他有更好条件的人家领养了。”老余说。最后剩下5个女儿留在他身边。
靠乞讨、捡破烂撑起一个家
老余是苍南县殡仪馆老员工,有时在丧事上抬遗体,收入不稳定,生活并不富裕。
“以前的日子苦,小时候妈妈背着我出门捡破烂,还会背着我们乞讨,别人有时候给些钱,有时候就给很多小孩的旧衣服。”35岁的大女儿余彩松回忆。
还有些时候,就是帮工厂分拣做衣服的下脚料,这是三女儿小飞印象最深的事情,一袋七八十斤的毛料,做完才二十块钱,做久了大拇指和食指会破皮,脖子也会僵得酸痛,“但是一家子人聚在电灯下做事情,我们人心齐,想起来还是很温暖。”
家里的孩子多,少不了头疼脑热,后来,有一个孩子因为生病早夭,这对两人打击很大,他们极度内疚,觉得自己养不好孩子,从那以后,有好几个孩子由别人认领回去抚养,“能去条件更好的家庭,就当是给了孩子新生。”最后,家里就剩下了5个女儿,除了早早上班的老大,其他几个孩子都念了大学。
两个小女儿,双双考上大学
老余收养孩子的最高纪录是在1998年,他在3天内从同一个菜市场抱回了2个女婴,分别取名为余作盼和余作帮。“两个女儿都放在牛奶箱大小的纸盒子里,里面写着生辰八字,她们生日相差只有一周。”余上忠回忆。
那时候老余已经快60岁了,生活拮据,家里的孩子根本照顾不过来。但“生养下来就是一条命”,老余不忍心放弃,还是将两个孩子抱回了家。
她们俩就是老余家的一对小幺女,一个小个子大眼睛,另一个眉目粗浓,生性敏感而腼腆。虽然外形差异很大,两个孩子都很乖巧,放学后会跟着姐姐做手工赚零用钱,“两分钱一把扇子,一天下来也有几十块钱。”
老余从殡仪馆退休后,家里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家里去年搬到拆迁后的楼房里。现在住的屋子装修简单,屋里的陈设都是几个成年的女儿们在网上淘来的,“这个买一个沙发,那个买一个饭桌,拼拼凑凑就是一个家。”
30多度的高温天,因为没有钱装空调,他们就开着窗吹过堂风,更热时候,就靠着电风扇捱一捱。
老余很节俭,全身最显眼的,大概就是左手无名指上那个刻着“福”字的金戒指,这是他七十大寿时几个女儿合起来买的礼物,表达对养父的感恩之情。
“我现在最担心的,也就是最小的这两个孩子,她们还没有独立成人。”老余说着,指了指身边的一对小幺女。
孩子都很争气,今年双双考上了大学。大学向她们敞开了怀抱,但学费和生活费也横在了面前。在欣慰的同时,老余也感觉到深深的压力。
老余背后的“家和万事兴”,是三女儿亲手绣的。
老余家的客厅里,摆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刺绣,这是三女儿上大学时绣的,正如这些字,因为爱和热心肠,一群没有血缘的人聚在一起,成了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