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ich001 于 2016-12-23 13:16 编辑
◎片 名 Windtalkers
◎译 名 风语者
◎年 代 200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作/剧情/战争
◎语 言 普通话/英语/日语/纳瓦霍语
◎片 长 134分钟
◎IMDB评分 5.9/10 (36,189 votes)
◎导 演 吴宇森 John Woo
◎主 演 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 Sergeant Joe Enders
克利斯汀·史莱特 Christian Slater .... Sergeant Ox Henderson
诺亚·艾姆雷克 Noah Emmerich .... Private Chick
皮特·施特曼 Peter Stormare .... Gunnery Sergeant Hjelmstad
Kevin Cooney .... Ear Doctor
詹森·艾萨克 Jason Isaacs .... Major Mellitz
Scott Atkinson .... Camp Tarawa Staff Sergeant
Clayton J. Barber .... Hasby
阿达姆·贝奇 Adam Beach .... Private Ben Yahzee
Keith Campbell .... Kittring
James Carretta .... Platoon Sergeant (uncredited)
Victoria Chen .... Tanapag Mother
Jeremy Davidson .... Marine
Jeff Davis .... Technical Sergeant
James D. Dever .... Field Hospital Colonel
◎剧情 简介
1941年12月8日,美国被举世皆惊的珍珠港事件激怒,暴跳如雷地正式向日本宣战。接下来的四年里,美国大兵哥们告别了在军事基地喝酒、打架、泡女护士的悠闲生活,纷纷奔赴广大的太平洋战场上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一个个收复被日军占领的岛屿,一批批打跑顽抗的日军,愤怒的矛头直指日本四岛。
美日对抗一开始,日军总能用各种方法破译美军的密电码,这令美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42年,几百名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作为美国海军的秘密武器,每个“风语者”都肩负着美军的至高机密,因此,他们也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每个纳瓦霍译电员都由一名海军士兵贴身保护,一方面确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译电员即将被日军俘获,保护者必须杀死他以保证密码不外泄。
海军陆战队员乔·安德斯(尼古拉斯·凯奇饰)就是一名译电员保镖,他奉命保护一个名叫卡尔·亚兹(亚当·比奇饰;另有资料说这个角色的名字叫本·亚兹,笔者也无从判断那个正确,请以影片为准)的纳瓦霍士兵。在残酷的塞班岛战役中,被俘的命运就在眼前,执掌他人生杀大权的乔陷入了道德与军命两难的抉择:他到底能不能、该不该在紧急关头杀死已经和自己亲如兄弟的本,以履行军人的职责、保护美军的军事秘密呢……
◎幕后 制作
了解一些二战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本片故事中所涉及的关于纳瓦霍人的事情的确是史实,作为美国最大的一支印第安部落,纳瓦霍族对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此,美国总统小布什还在去年7月26日为四位尚健在的纳瓦霍军事密电码发明者颁发了代表最高荣誉的“国会金勋章”,制作本片的米高梅公司也趁机在白宫开了一个招待会,与会者除了总统布什、受奖者及其家属、参议员等之外,还有导演吴宇森、主演尼古拉斯·凯奇等等。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政治和历史背景,无论是《风语者》的制片方面还是公众舆论方面对于本片的期望值都很高,用吴宇森自己的话来说,“这部影片并不是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虽然它也有很骇人的电影场景,但它更接近一部纪录片,我想通过这部影片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我们应该停止战争。”
据说吴宇森第一次看到本片的剧本时,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真想象一向冷静淡定的吴大导捧着剧本痛哭是个啥样子),于是他对影片拍摄和制作的要求格外严格:几个主要演员在拍摄之前参加了好几个星期的新兵营集训;在一场大型战争场景的拍摄中,吴宇森动用了700多名群众演员、设置了280处爆炸、安排了13架摄影机同时拍摄,场面及其壮观;当然,本片的制作费用也因此节节攀升,最终达到了1亿多美元,仅次于吴导的《碟中谍2》。尽管如此,在全部镜头拍摄完毕之后,吴宇森仍然感到不满意,坚持要重拍一些重要镜头,于是原定于2001年6月的首映被推迟到了11月。不巧的是,等到吴大导对自己的作品充分满意了正准备端上桌的时候,受“9·11”余波的影响,影片再次被推迟,首映日定在了今年的6月14日--这一天正好是美国的“国旗日”,也许这个吉日会扫去影片推迟一年产生的阴影为它带来些好运吧。
最后再对本片中两位演员作一下补充说明。其实扮演“风语者”卡尔·亚兹的亚当·比奇并不是一个纳瓦霍人,他来自加拿大一个名为Saulteaux的印第安部落,参与过影片《烟雾信号》(Smoke Signals)和《斯宽托:一个勇士的故事》(Squanto: A Warrior‘s Tale)的拍摄,是一位很有表现力的印第安演员。而饰演另外一位纳瓦霍士兵的罗杰·威利则是个土生土长的纳瓦霍,他是剧组在几千名应征角色的纳瓦霍群众演员中挑选出来的,这是他第一次演戏,剧组上下对他的表演都很满意。
◎穿帮镜头
·登陆过程中,F4“野猫”的飞行高度过低,炸弹刚扔下就响了,不怕把自己炸了吗?
·最后战斗中把美军车队打得狼狈不堪的是日军的45型240毫米榴弹炮,该炮只在中国战场、菲律宾战场使用过,并没有装备塞班岛守军。
·片中出现的美国国旗上有50颗星,而1960年前美国国旗上只有48颗星。
·片中乔·安德斯(尼古拉斯凯奇饰)拿着汤姆森冲锋枪对日军扫射,而令人不解的是乔·安德斯整整射击了十几秒,连弹匣都没换,他打出的子弹远远超出了弹匣子弹的容量。
·在滩头的争夺战中,日军要和美军拼刺刀,居然是只用一只手拿着步枪然后往前冲,不是端着步枪冲锋。
·在剧中,本·亚兹混入日军阵地抢夺无线电得手后是脱掉日军头盔,只戴日军的军便帽用无线电联络的,可是他撤离时,却戴着头盔!而且在和美军炮兵联络时他说的是英语不是密码,美军炮兵会凭一个陌生的无线电而停止行动?如果是日军呢?
·日军在塞班岛的装甲部队主要装备97式中型坦克,片中的95式轻型坦克装备不多。而且日军坦克不会像剧中都摆在空地上等着挨炸,一般都是在掩体中的,从片尾的95式轻型坦克残骸可以发现其行走装置和履带明显是美制M3坦克的行走装置和履带。
·在剧中日军大口径炮弹打在美军中,几个美军靠得那么近却只是衣服着火而已。怎么可能呢?
◎媒体解读
纳瓦霍密码:“风语者”的神秘武器
著名华人导演吴宇森执导的好莱坞战争题材大片《风语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乔·恩德斯被派去保护一个纳瓦霍密电员(人称“风语者”)本·亚齐。由于“风语者”肩负着美军的至高机密,因此,每名“风语者”都由一名海军士兵贴身保护,一方面确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密电员即将被俘,保护者必须杀死他以保证密码不外泄。在恐怖的塞班岛战役中,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经过浴血奋战的乔·恩德斯和本·亚齐即将成为敌人的俘虏。此时,乔·恩德斯面临一个两难选择。
“鸟语”引发奇想
美军遭遇珍珠港袭击后,被迫对日宣战。但交战初期,美军的密码屡被日军破译,致使其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就在美军高层为此焦急万分的时候,1942年初的一天,位于洛杉矶的美国海军办公室来了一位自称菲利浦·约翰斯顿的美国白人。他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建议———征召美国最大的印第安部落纳瓦霍人入伍,使用纳瓦霍人的语言编制更加安全可靠的密码。
约翰斯顿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个构想,是因为他从小就跟随父亲———一位长期在印第安人保护地传教的牧师,在纳瓦霍人聚居区生活,所以对纳瓦霍人和他们的语言非常熟悉。而在当时,纳瓦霍语对部落外的人来说,无异于“鸟语”。因为这种语言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其语法、声调、音节都非常复杂,没有经过专门的长期训练,根本不可能弄懂它的意思。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通晓这一语言的非纳瓦霍族人全球不过30人,而其中没有一个是日本人。极具军事头脑的约翰斯顿认为,如果用纳瓦霍语编制军事密码将非常可靠而且无法破译。
美国海军认定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立即答应协助约翰斯顿实现这一构想。1942年2月28日,在圣迭戈的艾略特兵营,约翰斯顿找来4名纳瓦霍人进行演示试验。在演示前,对此十分感兴趣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上将克莱登·沃格将军亲自写出6段战争中常用的信息,其中一条是“预期敌人会使用坦克和俯冲轰炸机在黎明时攻 击”。按照纳瓦霍语,信息被逐字逐句地翻译为“敌人坦克-俯冲轰炸机-预计-攻击-早晨”,其他5条信息也被熟练地翻译出来。这给沃格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周后,沃格专门致函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建议为太平洋 舰队两栖作战部队招募200名纳瓦霍人。不过,这项大胆的计划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担心纳瓦霍密码不能适应繁多的几乎是数不尽的军事活动,因为军事术语在纳瓦霍语中的确比较匮乏。但是,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招募纳瓦霍密码战士的计划还是被通过了。于是,神秘的“鸟语”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无敌密码”诞生
1942年5月5日,首批29名纳瓦霍人被征召入伍。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圣迭戈的新兵训练营中和通讯人员一起设计了最初的纳瓦霍密码。这种密码由211个字组成,大部分为纳瓦霍词,也掺杂了一些新词汇,这是为了弥补纳瓦霍语中军事术语的不足。例如,“战斗机”被称为“达-哈-提-西”,纳瓦霍语意为“嗡嗡叫的鸟”;“俯冲轰炸机”被称为“几尼”,意为“小鹰”。另外,密码战士还设计了一个系统,用来与英语26个字母相对应。例如,字母A为“沃-拉-其”,意为“蚂蚁(ant)”;字母E为“迪兹”,意为“麋鹿(elk)”。另外,针对那些没有能够列入211个密码的词语,他们根据纳瓦霍语专门创建了一个大约500个常用军事术语的词汇表以便用来对照拼读。
纳瓦霍人很快便显示出记忆密码和在战时传递信息的能力。他们成功地从飞机或坦克等移动目标上传递密码。计划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另外200名纳瓦霍人也于1942年7月20日被征召入伍。1942年10月2日,约翰斯顿也被征召入伍,并被授予上士军衔,专门负责训练纳瓦霍密码战士。可是,就在约翰斯顿踌躇满志地实施他的大胆计划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密码员发现,由于纳瓦霍语中没有的词的对照表重复使用频率太高,根据这些词语,纳瓦霍密码几乎不用费什么劲就能被破译。为解决这一问题,约翰斯顿和一些技术专家把对照表的26个字母增加为44个,使得那些常用的字母如E、T、A、O等有了多种选择余地。例如字母A除了原来的“沃-拉-其(蚂蚁)”外,还可以叫作“比-拉-沙纳(苹果apple)”和“齐-尼赫(斧子axe)”。这样一来,其破译难度大大增加。被美军称为“无敌密码”的纳瓦霍密码终于诞生了。
作战南太平洋
到1943年4月,第二批200名纳瓦霍人完成了训练,而此时,第一批纳瓦霍密码战士即“风语者”已经随海军陆战队在南太平洋上作战了。很快,纳瓦霍密码就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攻占硫磺岛一役中,6名“风语者”使用神秘的纳瓦霍密码及时准确地为美军传递信息情报。在战斗开始的前两天,他们通宵工作,没有一刻休息。整个战役中,他们共接发了800多条消息,没有出现任何差错。日本人尽管能够截获这些情报,但对这些近乎“天书”的文字感到束手无策,而当时美军已经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不久,美军便很轻易地攻下了战略要地硫磺岛。负责联络的霍华德·康纳上校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纳瓦霍人,如果没有纳瓦霍密码,美国海军将永远攻占不了硫磺岛。”参与硫磺岛战役的拉尔夫·斯托其上尉在一份报告中称,纳瓦霍密码是“最简便、最快速和最可靠”的密码,“日本人的脑袋都要想破了,但我们几乎不用担心泄密会发生”。
出色的实战成绩吸引美国海军决定更大规模地征召纳瓦霍人入伍。他们曾经设想以每月50人的速度再征召303名纳瓦霍人,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那些被招募的纳瓦霍战士也逐渐成为其他部队的“宝贝”。为此,海军陆战队不得不把名额削减到每月25人,甚至试图从其他部队索要纳瓦霍新兵,但这些努力并未获得完全成功。由于“风语者”供应不足,这严重影响了美国海军的通讯工作。尽管如此,因为纳瓦霍密码既保密又很少失误,仍然逐渐成为美军最信赖最钟爱的密码。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纳瓦霍密码可能已经算不上高明,但它走过的那段光辉历程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下载完后把后缀pdf改为mkv即可)
http://kuai.xunlei.com/d/I40TEgK3BgBFX2tW736